您好,欢迎访问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86 6688 88996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 beat365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

咨询热线:

+86 6688 88996

13667188888

政府为民树碑立传:传诵苗侗群众抗洪抢救风雨桥_文化频道_凤凰网

发布时间:2024-08-14 05:33:36人气:

  政府为民树碑立传:传诵苗侗群众抗洪抢救风雨桥_文化频道_凤凰网2010年8月1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贵州省政协常务吴嘉甫为地坪风雨桥重修纪念碑揭碑。

  2004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无情冲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危急中,当地200余位苗侗儿女或投身急流,或沿河而下,辗转百里从洪水中抢救、搜寻到风雨桥的大部份构件,使风雨桥复元成为可能,谱写出一曲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的动人之歌。2004年12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黎平县地坪乡文物保护特别奖,对杨胜勇、吴明光等14名参与抢救文物的个人给予表彰并记功,同时拨款230万元修复地坪风雨桥。

  这个动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故事,其实并非众所周知,正逐渐淹没在时间和历史的长卷里,多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不时在中央党校、世博论坛、人民网《文化讲坛》等各种场合下屡屡传颂而渐为大众知晓。

  2007年6月,经过30余名侗族师傅精心修复,地坪风雨桥以其固有的历史原貌和更为绚丽的身姿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让后人铭记那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抢救风雨桥的百姓,弘扬保护国家文物的信念,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政府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后,特别在重修后的地坪风雨桥树立起风雨桥纪念碑,碑上刻的是杨胜勇、张先明、罗远光、易同军、谢俊泉、张勇贤、 甘仕杰、粟才勇、杨再华、 代仕英、粟文望、吴万祥、粟朝辉、吴明光等200多位在洪水中“抢救”风雨桥的苗侗群众的名字,以世代传诵地坪苗侗乡亲们保护遗产的感人事迹。

  2010年8月13日,地坪风雨桥重修纪念碑揭碑仪式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贵州省政协常务吴嘉甫以及贵州省文物局,黔东南州、县政府、政协等领导出席仪式。本网记者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邀请随行见证了这段文物保护史上的佳话,并亲身感受了当地民众自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单霁翔局长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地坪风雨桥得以复建,侗乡儿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曾在中央党校、世博论坛、人民网《文化讲坛》等各种场合都传颂了发生在这里的线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黎平地坪风雨桥,当地民众从家里取出绳子、铁丝,希望能把这座桥保护住,但是根本无济于事,一个巨浪打过来这个桥轰然倒塌了。就在倒塌的瞬间,顶着暴雨,冒着巨浪,当地的200多名苗侗群众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沿着近百公里的都柳江沿岸,拼死地打捞风雨桥的构件,三天三夜从贵州一直打捞到广西,沿途告诉其他村庄的乡亲们说,上面飘下的木材是我们家乡的风雨桥,我们要把这些构件运回去,我们要重建我们家乡的风雨桥,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用了十多天时间,他们把收集到的这些风雨桥的构件一块块又运回自己的家乡,最后一清点,28根风雨桥上的大样构件一件都没有少,原桥梁73%的构件又回来了,使重新修复风雨桥成为可能。这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为此,2004年12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黎平县地坪乡文物保护特别奖,对杨胜勇、吴明光等14名参与抢救文物的个人给予表彰并记功,同时拨款230万元修复地坪风雨桥。

  单霁翔局长说,今天,乡亲们载歌载舞,为地坪风雨桥的重生而欢呼,为地坪风雨桥在自己的手上得到保护而自豪。这个事实说明,中国的民众对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有着更深厚、更特殊的一种感情。我认为我们文化遗产和人民群众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感情的时候,它一定是最安全的。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也只有我们的民众真正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才能在文化遗产遇到任何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奋力抢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自己的专利,更是我们亿万民众共同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监督、都可以从中受益的一项社会活动。

  单霁翔局长指出,侗乡儿女抢救地坪风雨桥的事迹,在全国不断的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宣传作用。为了让后人铭记那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抢救风雨桥的百姓,弘扬保护国家文物的信念,今天我们在此为地坪乡当年参与抢救文物的民众们树碑立传。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这一举动远瞩beat365官方App下载,由政府为我们民众树碑立传,使这个事迹传之久远,意义十分重大,这在我国文物保护的历史上也十分难得,可以说前所未有。

  当年跳入洪水中抢救风雨桥的吴明光老人对记者说,“风雨桥是我们家园的魂啊!花桥走了,就像我们失去了亲人一样伤心,我们当然要去救回来。”用单霁翔局长的话来解说就是,当地百姓从小就在风雨桥上听着老人们讲故事,行歌做业长大,他们唱着的《侗族大歌》里的歌词就有花桥传万代。所以,风雨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血液。风雨桥遇到任何危险的时候,他们都会奋不顾身的进行抢救。

  贵州省政协常务吴嘉甫说,地坪风雨桥纪念碑,将世代传诵地坪侗家乡亲们保护遗产的感人事迹,再一次凝聚侗家人,鼓舞侗家的后代,去呵护文化遗产、去传承侗族文化。

  风雨桥又称花桥,和鼓楼一样都是侗寨特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国现存各式侗族风雨桥500余座,作为侗族特有的标志之一和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风雨桥也是侗族人休闲、聚会的主要社交场所,而地坪风雨桥是贵州境内规模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风雨桥。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最南端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侗族风雨桥建筑中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鼓楼、侗族大歌合称侗族三宝。

  地坪风雨桥全长五十七点六一米,横跨南江河之上,自古即扼控通往广西的孔道。河心用青石砌一高为7.1米的石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各为8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分两层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桥上建桥楼3座,一大二小,中楼为五重檐四角攒尖顶。整桥不用一钉一铆,该桥的结构以及各构件间的连接、固定全部采用木榫、木栓和竹钉,表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造技术。桥中有楼,楼中设廊,廊楼有画,画中记载着侗族人民生活习俗和侗族民族英雄传说。 由于地坪风雨桥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邮电部将此桥设计为邮票发行,使这座美丽的风雨桥更广为人知。每年有大约上万名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地坪风雨桥参观。

  2004年7月20日,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袭击了这座美丽之桥,最终连桥带墩被冲毁,当地200多名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在洪水中奋勇抢救风雨桥,并步行50多公里找回了被洪水冲走的73%的构件,使重新修复风雨桥成为可能。为此,2004年12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黎平县地坪乡文物保护特别奖,对14名参与抢救文物的个人给予表彰:杨胜勇、张先明、罗远光、易同军、谢俊泉、张勇贤、 甘仕杰、粟才勇、杨再华、 代仕英、粟文望、吴万祥、粟朝辉、吴明光。

  2006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拨专款用于地坪风雨桥全面修复。2006年2月28日,地坪风雨桥修复工程开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嘉甫亲赴地坪出席了开工仪式。修复工程的60名技术人员全部来自黎平县境内,修复工程保留了原工艺、原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在保持原来桥廊27幅的壁画中,又增加了3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拦路敬酒》、《河歌对唱》和《抢花炮》等3幅图案。

  2007年6月,经过30余名侗族师傅精心修复,地坪风雨桥以其固有的历史原貌和更为绚丽的身姿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