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沈阳人记忆中的抗美援朝」沈阳10万妇女加工军服齐上阵“咳啦啦啦啦,咳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下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国主义害了怕呀……”这是一首沈阳人创作的歌曲,在被全国人民唱响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作为前线后方的沈阳人民,全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巨大决心和行动。
在抗美援朝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立即行动,积极恢复生产,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并提出“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号。无论是在物质上的被服生产、军粮供应,还是精神上的文化声援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1950年底,沈阳成立了服装加工委员会,全市各个被服厂克服生产能力低、条件差、人手少等困难,全力投入军服生产加工。同时,全市还动员10万多名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军服生产,先后生产加工棉衣、棉被、棉帽、袜子、手套等55万套,及时送往前线,保证了前线将士的需求。
志愿军在前线战斗进行得十分残酷。由于敌人封锁很严,每天即使做好了饭菜,想送上阵地也极难。为了不让志愿军挨饿,在沈阳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动人场面:机关干部职工以及上万户居民,在街头支起铁锅炒面为前线日,记者在沈阳市档案馆里看到了一份令人动容的史料《沈阳市煮肉炒面工作报告》(1950年12月7日档案号D1-1-261)。报告中提到:
“我市煮肉任务是熟肉42000斤,在7天内完成并超过任务,共交牛猪熟肉44510斤,装箱1113个,超额熟牛猪肉2510斤。炒面第一批任务240000斤,第二批160000斤,共计400000斤,现已完成360000余斤,其余数字一、二日内即可完成并能超过任务。各单位接得任务后,情绪甚高,不眠不休数十天如一日,有秩序而负责地进行工作,均视为任务,各单位均能亲自动手检查,从未稍怠,此次任务中发挥了党团员的积极作用……”
根据沈阳市委的紧急部署,和平区政府在后院成立食品加工厂,专门为入朝志愿军生产炒面、熟食。区委、区政府食堂及区内各机关食堂行动起来,加工炒面和熟食。3个月全区共加工炒面、熟食数千吨。
1950年秋,沈河区发动群众做炒面,动员饮食服务行业加工炒面、煮猪肉支援前线。区里多次召开各商号会议进行宣传动员,
郊区农民看见美帝扩大侵略战争后,一致提出提前交完预征公粮。沈河区、铁西区等都提前完成。铁西十三路石老太太接到通知单当天就将粮款交给政府。这样,交公粮的热潮在市郊展开。沈阳深井子区女团员刘素梅说:
深井子区上伯官村、国公寨村;白塔铺区高三家子村、桃仙村;财落堡区茨榆屯村、大桥村和东拉拉屯村也都开展了送公粮的竞赛。从11月17日开始,到21号,已经有679.8万多斤粮食入了粮库。各区都已车马齐全,准备运送公粮,支援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部队。财落堡区道义屯的一个青年农民和他老婆接连打了六天场,接着便簸又簸、挑又挑的,把公粮预备停当,连一个带帽的高粱和一个破瓣的豆子都找不出来。1950年11月18日到22日,财落堡区已缴公粮60多万斤,高粱、豆子,从没有退回过一袋,因而得到粮库的表扬。财落堡区的交公粮任务超额了两万斤。
旧站区灰山村全体农民,组与组、户与户展开了交公粮挑战,并向全区各村发出了战表,坚决争取做模范村。全区十五个行政村都动起来了,他们的口号是“缴好公粮,争取做模范村,这就是保卫祖国的力量。”
被服生产 保证前线急需☆志愿军赴朝作战,适逢秋冬交替季节,前线急需大量的军用被服,沈阳连续接到五批加工军用被服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当时条件下,为集中突击军服生产,保证前方战士防寒过冬,
许多企业单位为志愿军赶制了汽车防滑链子、医疗器械和药品,保证了前线急需。当时,面对被服加工中人手少、絮行任务量大的问题,沈阳市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使万余名妇女走出家门,飞针走线,昼夜加工,许多妇女表示
“姜万寿连续作业法”一经报道,在全市工人中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1月30日,《人民日报》以《报纸结合实际工作推广先进经验的范例》为题,肯定了沈阳日报社利用报纸接受面广、传播快的特点,推广姜万寿先进经验的做法。这也是新中国新闻单位首次利用工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范例。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特地来沈阳,将姜万寿的成功经验拍成了电影。被服厂的女工为志愿军赶制冬服。
据《沈阳日报》报道,1950年11月,沈阳妇女,在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为完成本年的冬服絮行任务,表现出她们坚强的毅力。沈阳被服局各厂和各区加工厂中的6000多名絮行女工,从七月中旬开始的四个月,每天都是早来晚走忙着做冬衣。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她们加倍努力,第四批的任务又提前完成。
1951年10月开始,在爱国主义的热情鼓舞下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下,全市的街道妇女一批一批参加了絮行工作。在10月24日被服一厂的奖模大会上出现了154名絮行模范、两个模范小组和十个模范小组长。
全市街道妇女以不怕寒冷的抗美热情掀起絮行工作热潮。铁西区霁虹街的妇女总代表纪素洁带头做絮行工作,她说:
被服局第三被服厂手缝车间,全体女工友自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后,都提前一小时到厂工作,生产能手周国英、胡秀纯、胡贵云等20多名工友都超额完成百分之二百钉扣工作。其他60多名工友都超额完成百分之一百八十任务。生产搞得轰轰烈烈,原计划在11月4日完成军服钉扣工作5000件,但她们向上级保证完成9000件。
在全市广泛开展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和平区下属4个军服加工厂,日夜赶制军服,加工军需被服,组织缝纫机337台,女工2000人,全区共完成军需被服10余万套。沈河区有600余名妇女自愿参加絮棉支前工作,1950年至1952年,共加工军衣254518套,做军鞋223300双,做棉军帽331000顶,保证按时完成军用物资加工任务。据皇姑区妇联档案记载:该区完成上级交给的各种加工絮行任务,其中被服171000套、战士服26500套、棉大衣1600件、军帽25600顶、军鞋34500双、衬衣衬裤6900套。 大东区专门成立两个被服厂和几个加工点,开展为志愿军战士做好棉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红旗竞赛活动,共加工军服94806套,军帽、被子、手套81920件,棉大衣、衬衣等15190套,军被13000床,袋30000条。
沈阳歌声 产生巨大影响☆“我认为,沈阳的歌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斗志。”
,一首由沈阳人崔德志、蔡孑人作词、张风谱曲的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特别的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此,记者特别查阅了《沈阳日报》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从中看到,《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不但在沈阳唱响,还成为1951年全国人民“五一”劳动节歌曲,后来还获得全国歌曲大奖。有意思的是,此歌的歌谱于1951年4月7日、4月24日两次刊登在《沈阳日报》上。1951年4月5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
《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一歌,原名“中苏团结力量大”。在流传中,部分词句有了修改。这首歌所以受到欢迎,是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信心,热情有力,活泼健康。这种感情是中国人民感情的基调。另一个原因是它的曲调贯穿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易学易记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又不单调。唱这首歌时让人显得热情而活泼。
为普及抗美援朝宣传,迎接“五一”全国大,1951年4月中旬,沈阳市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学会《国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五首歌曲。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自4月15日至20日,教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教歌时间为每天下午5点30分至6点。
团市委将这五首歌曲油印成歌片,发给各团委、总支、支部,并组织擅长音乐者负责教唱。沈阳市二师老师张寿安是兼做苏家屯区街群众业余学校的教师,他发现这个业余学校学员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失学儿童,还有老年人,许多人识字不多。张寿安决定用教歌来进行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他在教《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时,讲到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和我们的胜利前景。通过几天的教歌,识字班的人懂得了抗美援朝、反对美国侵略和保卫和平的意义。
1951年5月1日,首都80余万人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从清晨起,队伍唱着雄壮的抗美援朝歌曲,高举着红旗,从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营房、住宅汇集到宽阔绿色的林荫马路上,走向广场。当天的广场上,万千红旗在蓝色的天空中随风飘展,把整个广场织成一幅雄伟的画面。扩音器里播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歌声响彻整个会场。
当年的沈阳是运输大动脉的枢纽,为了确保抗美援朝“生命线”的安全,沈阳的铁道卫士们在无形的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电影《铁道卫士》的故事,就是取材沈阳铁路公安机关所侦办的线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时,还选择了沈阳车站、中街、中山公园、沈阳铁路宿舍等地为外景拍摄地。1960年,电影《铁道卫士》一上映,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成为一部深受群众欢迎、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如今,《铁道卫士》中街外景地已是沈阳最热闹的地方了。
今天,无论是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还是电影《铁道卫士》都成为沈阳人难忘的珍贵记忆。沈报全媒体记者:陈凤军